新闻资讯
农耕文明+文化遗产+产业导入:全域土地整治中“文化赋能乡村”的三大实操要点
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中,赓续农耕文明、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、支持产业导入是推动“文化振兴”与“产业振兴”协同发展的核心抓手,需通过“保护-传承-利用”一体化路径,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,实现“农业强、农村美、农民富”的乡村振兴目标。以下是具体实践路径与案例解析:
一、赓续农耕文明:守护“乡土记忆”与“耕作智慧”
农耕文明是乡村的“文化根脉”,全域土地整治需通过“保护-展示-传承”三位一体模式,留存传统耕作方式、农具、习俗等文化基因,避免“现代化”对乡土文化的侵蚀。
1. 保护对象与重点
物质文化遗产:传统农田水利设施(如梯田、水车、灌溉古渠)、特色耕作景观(如稻田画、油菜花海)、农耕工具(如犁、耙、风车)等;非物质文化:节气习俗(如“开秧门”“丰收节”)、传统种植技艺(如有机耕作、轮作套种)、农谚民谣等;生态智慧:传统农耕中的生态理念(如“稻鱼共生”“林粮间作”),体现人地和谐的生产关系。
2. 实施路径
原地保护与修复:对传统农田水利设施(如古灌溉渠系)进行考古勘探与修缮,保留其历史形态与功能(如浙江丽水“通济堰”古堰坝修复后,仍承担农田灌溉功能);文化场景营造:在整治后的农田中保留“小块试验田”,种植传统作物(如老品种水稻、本地豆类),展示传统耕作方式(如人工插秧、牛耕);活态传承:通过“农耕文化节”“非遗工坊”等活动,邀请老农民传授传统技艺(如竹编农具、土法制肥),吸引年轻人参与(如云南元阳哈尼梯田“开秧节”吸引游客参与插秧,传承梯田耕作文化)。
3. 政策支持
纳入“传统村落保护利用”“农业文化遗产”等国家试点(如浙江青田“稻鱼共生系统”被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,获专项保护资金);在土地整治规划中明确“文化保护红线”,禁止对古农田、灌溉设施等进行破坏性改造。
二、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:让“古村古建”活起来
历史文化遗产是乡村的“文化名片”,全域土地整治需坚持“保护为主、合理利用”原则,避免“拆真建假”,推动文化遗产从“静态保存”向“活态利用”转型。
1. 保护对象与分级
物质遗产:传统村落(如福建培田古村)、古建筑(如祠堂、戏台、古宅)、历史遗址(如古驿道、古战场);非物质遗产:传统戏曲(如傩戏、采茶戏)、民俗活动(如庙会、祭祀)、手工艺(如刺绣、木雕);分级保护:对“国家级文保单位”“省级文保单位”“传统村落”等实施差异化保护(如核心保护区禁止新建建筑,建设控制地带限制建筑高度与风格)。
2. 实施路径
规划引领: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全域土地整治规划,明确保护范围、保护要求(如古宅“修旧如旧”技术标准);修缮与功能提升:对闲置古宅进行保护性修缮,改造为村史馆、非遗馆、民宿(如江西婺源“篁岭村”将古宅改造成晒秋景观民宿,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);文化赋能产业:结合文化遗产开发体验项目(如古村夜游、手工艺制作),推动“文化遗产+旅游”“文化遗产+电商”等业态(如贵州肇兴侗寨通过保护鼓楼、风雨桥,发展民族文化体验游,村民人均增收1.8万元)。
3. 政策支持
争取“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工程”“乡村记忆工程”等中央财政补贴(如每村最高500万元);探索“文化遗产产权流转”机制,允许村民将古宅使用权入股文旅企业,分享旅游收益(如浙江松阳“民宿合作社”模式,村民以古宅入股,年分红超2万元)。
三、支持产业导入:以“文化+产业”激活乡村经济
全域土地整治需通过腾退低效用地、优化空间布局,为产业发展提供载体,同时将农耕文明、历史文化遗产转化为产业优势,推动“农业+文旅+手工艺”融合发展。
1. 产业导入方向
现代农业:依托整治后的连片耕地,发展特色种植(如有机蔬菜、中药材)、智慧农业(如物联网监测),打造“地理标志产品”(如五常大米、洛川苹果);文旅产业:结合农耕文化、历史遗产,开发乡村旅游(如民宿、研学、徒步)、文化体验(如农耕工坊、非遗市集);手工艺产业:挖掘传统技艺(如竹编、陶艺),建设手工艺合作社,推动“指尖经济”(如四川青神竹编产业,年产值超10亿元)。
2. 实施路径
土地整治与产业规划协同:通过拆旧复垦、低效建设用地盘活,腾出产业用地(如将废弃小学改造为农产品加工车间);引入社会资本:采用“PPP模式”“EOD模式”吸引文旅企业、乡贤投资(如江苏周庄“古镇文旅项目”,通过PPP模式引入社会资本15亿元);培育新型经营主体:扶持家庭农场、农民合作社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,带动小农户融入产业链(如浙江“安吉白茶”产业,通过合作社统一加工、销售,茶农亩均收益超2万元)。
3. 政策支持
争取“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”“田园综合体”等国家级试点(如河北迁西“花乡果巷”示范园,获中央财政1.5亿元支持);落实“乡村建设用地指标”倾斜政策,优先保障产业项目用地(如江西赣州对文旅产业项目给予50%的用地指标奖励)。
四、典型案例:“文化-产业-生态”协同发展模式
案例1:浙江松阳“古村振兴”模式
文化保护:对70余座传统村落实施“拯救老屋行动”,修复古宅、古道、古井,保留“青瓦白墙”建筑风格;产业导入:将古村改造成“艺术民宿集群”(如“飞茑集”“西坡”),吸引艺术家、设计师入驻,发展“乡村度假+文化体验”;农耕传承:在古村周边整治梯田,恢复“稻生一、鸭共生”传统耕作方式,开发“古村有机米”品牌,亩均收益提升3倍。
案例2:云南元阳哈尼梯田“四素同构”模式
文化保护:修复“森林-村寨-梯田-水系”生态系统,保护哈尼族“刻木分水”“梯田农耕”习俗;产业导入:发展“梯田红米”种植(地理标志产品)、“稻田鱼”养殖,配套建设梯田景观酒店、农耕体验区;生态协同:通过整治河道、恢复湿地,提升梯田生态功能(如水土保持率从70%提升至90%),实现“文化保护-产业发展-生态改善”多赢。
五、关键注意事项
避免“破坏性开发”: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需坚持“最小干预”原则,禁止大拆大建或盲目复制仿古建筑;强化村民主体地位:文化保护与产业导入需充分征求村民意见(如通过“村民议事会”确定保护清单、收益分配方案);注重“文化真实性”:避免“伪文化”打造(如盲目复建“古戏台”),需保留原真性(如使用传统工艺、本地材料);政策协同:积极申报国家/省级试点(如传统村落、农业文化遗产),争取资金与技术支持。
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中的“赓续农耕文明、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、支持产业导入”,本质是通过“文化赋能”推动乡村振兴从“物的振兴”向“魂的振兴”升级。通过保护文化根脉、激活文化遗产价值、导入特色产业,最终实现“农业有奔头、农村有看头、农民有甜头”的目标,为乡村可持续发展注入持久动力。
更多相关信息 还可关注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公众号矩阵 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即可关注